|
为寒门学子照亮求学路——记音德尔三中教师张建 张建是扎赉特旗音德尔三中的数学老师。他于1998年参加教育工作。工作20多年以来,张建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处处为人师表,始终坚持以良好的师德影响人,以优秀的才智教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张建在上课 当班主任20多年,他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师生之间结下了深厚情谊。孩子们早已习惯了他的举手投足,他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能使他和他的学生们达成一种默契。孩子们发自内心的信任和爱,是他工作的动力,更是他努力工作的源泉。 张建给学生讲解数学题 有一个名姓周的男生,从小生活在父母的无休止的争吵中。后来父母离异了,母亲在外打工,工资不高,只能维护家务。贫困的家庭条件,使他的脾气更加暴躁,平时很散漫,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打骂同学。张建了解了他的境况,经常领他在自己家吃住,时常给他买学习用品、换季衣服等。当然,他犯了错误,张建也会批评他,有时还很严厉。到了初三,学生住校,这名男生交不上伙食费。张建给他交了初三一个学年的伙食费,同时召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班会。同学们在班干部的带动下,掀起了一个向这名男同学献爱心的活动。下课后,这名男同学不再孤伶伶地靠墙站着了。这个同学叫他一起跑步,那个同学喊他过去一起打球,一双双小手热情地伸向他。在他胳膊两次骨折期间,张建和同学们更是对他加倍关心,加倍爱护。张建为他补课,同学们为他背书包。那次他头痛,张建就给他按摩,减轻疼痛。他胃痛,张建就给找药。同学们为他倒热水。他不再孤单,不再任性。集体的温暖、大家的爱心,慢慢感化了他。他学习很努力。有一次,学校进行思想状况调查,大多数学生填写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而他填写的是爱老师和同学。这是张建所没有想到的。一个成绩最差的学生,一个受老师批评最多的学生,并没有记恨他,而是爱老师,尊敬老师,这让张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爱老师什么呢?张建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反省中。孩子就是孩子,他需要这种爱是双向的,他需要得到爱和关心,同时,他也有强烈的表达爱的欲望。经过反复思考,张建真正体会到:爱心是孩子心灵的需求,更是教师自身修养的需要。老师没有爱心,是不能教书育人的。他从孩子们的身上也汲取了无形的力量。 回顾20多个春秋冬夏,回想送走20多届初中毕业生的雪雨风霜,张建感触很多。他知道,领导、同事赞扬他爱岗敬业,是对他的鼓励;家长、学生赞扬他无私奉献,是对他的感谢。当然,也有一些人说他傻——他家里穷,没存一分钱;妻子积劳成疾,满身是病。但是,每当他看到或想到那些因家庭贫寒而辍学的孩子在他的资助教育下上了大学,实现了梦想,贫寒家庭也因此而过上了富足生活,他便倍感欣慰,心中充满了自豪。20多年的教书生涯,20多年的艰辛努力,20多年的无私奉献,张建乐在其中。张建自豪地说:“今生今世,能够看着学生们健康成长,能够教育帮助学生们实现人生理想,我很快乐,也很幸福!” “老师是引路人,春风化雨,多少懵懂少年因此茅塞顿开,德识日厚、才干见长,走出校门,更多的人成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基于此,才有了他们的尊严、他们的荣誉;才有了他们光荣的教师节。”这是张建在《晨曦报》上写的一段话,以此明表他的责任、他的价值。其实,在教师这个行业,特别是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有许许多多如他一样甚至比他做得更好的老师。他们的工作异常辛苦,但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快乐。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创造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的理想,并非遥不可及。我们期待张建的教育教学工作因为他的挚爱与付出而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志奇 朝鲁) 上一篇资助路上的“筑梦人”下一篇牢记使命 甘于奉献 |